《石壕吏》:揭示官吏暴行,同情百姓苦难,表达诗人愤怒与同情

《石壕吏》:揭示官吏暴行,同情百姓苦难,表达诗人愤怒与同情

瞿泽奇 2024-12-17 新闻资讯 17 次浏览 0个评论

《石壕吏》表达的情感

一、引言

《石壕吏》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,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悲惨生活,及其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。文章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件,整个局部的事实,具体生动,情节真实可信,为我们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,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

二、《石壕吏》的情感内容

  1.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

石壕吏乘夜捉人,兵行千里,强行抓丁,黎民百姓,莫不胆颤心惊。作者仅以一句“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”便暴露了吏卒的猛虎凶狼般的狰狞,老夫妇的惊恐无主。这是对差吏暴行的有力控诉。诗人有时也直接对差吏进行讽刺和揭露,如“差吏狰狞不可当”,差吏一进门就“鸡鸣狗吠遍邻里”,这些勾魂摄魄的诗句,把差吏如狼似虎的暴虐之态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,也进一步从侧面揭露了官吏的残暴。

  1. 反映了人民的痛苦

石壕吏乘夜捉人,给老妇人一家以及所有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,人民在这种黑暗统治下,痛苦已极。作者通过老妇“苦诉”这一情节,进一步突出表现人民的痛苦。老妇人一家生成实苦,三子殉国,家破人亡,剩下的唯一亲人也“出入无完裙”。然而,这仅仅是老妇人一家的痛苦。作者又用“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”两句诗,反映了“安史之乱”中广大老百姓的悲惨遭遇。这不仅仅是老妇一家,而是“安史之乱”中所有老百姓的痛苦和不幸。

  1. 表达了作者同情百姓疾苦,抨击时弊,揭露战争罪恶的进步倾向

诗中的“独贤达”的老妇人,她“请从吏夜归”,不是因为她相信服役便能免去家中的灾难,而是她深知靠自己的苦诉,感动了差吏,儿子或可免役。这表现了她对政府的反抗,但不得不又屈从于它的残酷统治,这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,又表现出他们忠君思想。但诗人又分明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,所以最后段明明是对老妇人的“慰问”,又何尝不是对当政者的谴责。诗人在经受着苦难的煎熬,早已爱憎分明,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怒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,诗人只能借老妇人之口来诅咒、控诉、抨击。

三、作者情感表达的艺术技巧

  1. 剪裁得体,结构严谨

此诗写“有吏夜捉人”,连老翁都逾墙逃走,那么,差吏捉人的凶横,老妇人的泣诉,自然都可以从容写来。但是,诗却避繁就简,选择了最动人的一节:“老妇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”这实际上等于告诉诗人,老妇已经允许差吏将她的儿子带走。这样,诗人就不必交代差吏如何“前呼后拥”地把老妇押走,也不必描写老妇的儿子如何被迫应征,从而分散了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笔墨。这节诗,反映了诗人的剪裁功夫,虽然笔墨不多,但是,诗人却巧妙地借老妇之口,诉说了一家子的不幸遭遇,对差吏进行了有利的控诉,并暗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压迫。

  1. 细节描写,形象生动

诗人用老妇“苦诉”这一细节,进一步突出表现人民的痛苦。老妇的“苦诉”不是直接诉说的,而是用“答”的方式曲折说来,而且,诗人极力描写老妇“苦诉”时的那种“不胜凄断”的情态,从而增强了老妇“苦诉”的感染力。如“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”二句,照理,这是老妇回答差吏的征发,但诗人却在“役”字与“炊”字,运用“急”与“犹”这类感情色彩一致的词语,这就把老妇的无奈、酸楚、痛苦表现出来了。

  1. 情节生动,叙事有波澜

诗的首段平直叙起,为全诗定下了基调。但接下来,诗人却用“老妇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”这一情节,使诗篇起了波澜,老妇的“请从吏夜归”并不是简单的附会,而是“苦诉”的发展,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匠心。诗的最后一段,照理,应该写老妇被差吏抓走,但是,诗人却用“便独归”三字,使诗篇再起波澜,从而收到“篇终接浑”之妙。

四、总结

《石壕吏》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,它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,并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,对统治者的愤怒。作者运用剪裁得体、细节描写、情节生动等艺术技巧,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,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。

此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对《石壕吏》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了深入探讨,包括官吏的残暴、人民的痛苦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等。同时,文章还分析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技巧,如剪裁得体、细节描写和情节生动等,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《石壕吏》所表达的情感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南京海峰除尘设备厂,本文标题:《《石壕吏》:揭示官吏暴行,同情百姓苦难,表达诗人愤怒与同情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